文|一碗
編輯|一碗
在浙江溫州的臨海地界,有一個奇特的村鎮叫蒲歧鎮。
它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鯊魚村”。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這里家家戶戶就以加工鯊魚為生,因此得名“鯊魚村”。
然而,到了2001年,因為鯊魚數量急劇減少,這里的鯊魚加工產業受到嚴重影響,很多農戶甚至被迫轉行。
此時,一個叫周益平的商人卻另辟蹊徑,從一種“特殊的鯊魚”身上找到了新的商機,實現了年收入3000多萬。
那么,周益平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一碗”就為你講述中國“鯊魚村”聰明商人周益平的傳奇故事。
2006年7月,一條長達10米的大型“鯨鯊”在浙江沿海擱淺而亡。
周圍的村民聞訊,蜂擁而來,他們不是來看熱鬧的,而是要第一時間爭搶“貨源”。
原來,這些村民全部來自浙江溫州的蒲歧鎮鯊魚村。
他們要爭搶的“貨源”就是鯊魚,加工的成品就是“魚翅”。
魚翅,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它是中國古代的“八珍之一”。
魚翅其實就是鯊魚魚鰭中的軟骨。
在魚翅行業,最好的魚翅叫“九天翅”,就是從這個“鯊魚村”加工出來的。
一斤“天九翅”能賣到8000到1萬元。
一條鯨鯊身上有四條魚鰭可以加工成魚翅,算下來能賣到十幾萬元。
靠加工魚翅,讓這個小漁村遠近聞名。
到2000年的時候,這個小村子年加工鯊魚達到了四千噸,總利潤高達2.5億。
然而到2001年的時候,這里的鯊魚產業卻遭受危機,很多加工作坊瀕臨倒閉。
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鯊魚村的村民只能加工鯊魚,但是卻并不能捕撈鯊魚。
他們獲取鯊魚貨源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外海運輸而來,另外一種就是守株待兔,碰運氣,等待鯊魚擱淺。
從2002年開始,鯊魚捕撈業不景氣,鯊魚村的村民就突然斷了貨源。
于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數百名村民圍繞著一只擱淺的鯊魚,爭搶貨源。
在這些村民中,有一位穿紅衣服的小伙格外引人注意。
他個子不高,戴著眼睛,斯斯文文。
他就是周益平,也是鯊魚村的一名村民。
和鯊魚村其他村民一樣,他們家的鯊魚加工生意也受到了嚴重影響。
說起以前的日子,周益平格外自豪。
他說,他們家有八口人,不用雇小工,一家人就能支撐起來一個鯊魚加工作坊。
“家里光景好不好,就看鯊魚進多少”
“一條鯊魚身上加工出來的魚翅能賣十幾萬”
“以前,家里一年能進貨十幾條鯊魚,一年收入就是上百萬”
“然而,從2001年春天以后,這樣的好日子就再也沒有了。”
說起現在的日子,周益平不禁皺起了眉頭,他說:
“現在鯊魚貨源緊俏,家家戶戶都在爭搶貨源”
“當有新的鯊魚運來的時候,有人出5塊,有人就敢出10塊,原料的價格越來越高”
“為了搶到鯊魚,親戚、朋友、鄰居之間鬧矛盾的事情經常發生,搞得關系十分緊張”
困擾“鯊魚村”村民的主要問題就是鯊魚的貨源短缺。
那么為什么鯊魚的數量一下子就減少了呢?
原來,隨著魚翅產業的發展,東南亞地區成了魚翅的第二大消費市場。
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東南亞的很多地區也開始加工魚翅。
于是,很多鯊魚在還沒運到浙江之前,就被其他地區給“截胡”了。
沒有了鯊魚貨源,就等于掐住了鯊魚加工產業的脖子。
鯊魚越少,原料成本也就越來越高,于是很多鯊魚村的村民只能被迫轉行。
周益平的日子也很不好過。
家里的八口人都要吃飯,妹妹上學的學費也需要他供給,壓力可想而知。
就在這時,他聽到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
村里有個叫李光的農戶也在加工鯊魚,而且不缺貨源。
別人都搞不到鯊魚,李光的鯊魚是從哪里來的呢?
周益平想上門求教,一探究竟。
但是他又猶豫了。
雖然都是一個村的村民,但是家家戶戶都有自己加工鯊魚的“訣竅”,如果找上門去求教,別人會慷慨解囊,傳授經驗嗎?
后來,事實證明周益平的擔心是多余的。
李光不但同意讓周益平上門參觀他的作坊,而且還毫無保留地介紹自己加工鯊魚的經驗。
原來,李光做的事情跟其他村民都不一樣。
其他村民都是買鯊魚,用魚鰭加工魚翅,而李光則是加工鯊魚的其他部位。
以前,在鯊魚加工行業,只有魚翅才是最寶貴的地方,其他地方基本都是廢料。
有些鯊魚捕撈船在海上捕撈鯊魚的時候,為了節省運輸成本,甚至直接將鯊魚的四根魚鰭切割下來,然后把鯊魚再扔到海里去。
沒有了魚鰭的鯊魚不能游動,只能沉到海底,被其他魚類吃掉。
所以,除了魚鰭以外,鯊魚的其他部位,都是別人瞧不上的“廢料”。
然而這些“廢料”到了李光這里,卻成了寶貝。
李光是如何將這些廢料“變廢為寶”的呢?
為了能夠將鯊魚的其他部位加工成可以食用的產品,李光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其他農戶都是在家里隨便搞一個簡陋的加工作坊就行了,李光卻投入不少資金建設了幾個小型加工車間。
加工車間里,有李廣專門聘請的鯊魚加工師傅,對鯊魚的各個部位進行分類加工。
鯊魚頭被切割成片,加工成軟骨,可以食用。
鯊魚皮被切成塊,可以賣給餐廳做成菜。
鯊魚肉被烘干磨成粉,加工成“魚松”。
因為這些全新的鯊魚產品全部是李光找人開發出來的,因此產品的定價權也就掌握在了李光手里。
再加上這些原料都是別人瞧不上的“廢料”,所以進貨成本非常低。
就這樣,李光靠產品創新找到了一條新的致富之路。
參觀完李光的加工車間后,周益平卻興奮不起來。
因為他非常清楚,李光的這種做法是有門檻的,別人根本無法效仿。
建設這樣的加工車間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
聘請專業的加工師傅也并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加工這些鯊魚產品還需要有專門的生產許可證。
思來想去,周益平覺得,現在的自己就連跟別人競爭的資格都沒有,這條路根本不適合自己。
想繼續加工魚翅,卻苦于沒有原料,能買到鯊魚廢料,自己卻沒能力加工。
此時的周益平就像被逼到了一個死胡同里面一樣。
幾個月后,周益平的鯊魚加工作坊實在維持不下去了,迫于養家糊口的壓力,他只能被迫選擇出去打工。
然而,就在他離開家37天后,他卻意外找到了一條新的致富之路。
這次回來,周益平信心滿滿。
他說自己要重新加工魚翅,而且要把之前賠的全部賺回來。
這一次,他果然做到了。
僅用了一年,周益平就成了鯊魚村的魚翅加工大戶,實現了年收入3000多萬,甚至還改變了整個魚翅行業。
那么,周益平是怎么做到的呢?
當村民們聽說周益平要重新加工魚翅的時候,他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周益平的貨源從哪里來”。
周益平卻說,自己的原料有很多,而且源源不斷。
然而,當周益平把自己加工魚翅的“貨源”拿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樂了。
原來周益平所說的原料是一種很小的“魚翅”,體積大小相當于一元硬幣。
這樣的魚翅跟鯨鯊的魚翅簡直沒辦法相比。
“這么小的魚翅也叫魚翅?”
村民們都嘲笑周益平的做法實在太荒唐。
周益平卻十分堅定地認為自己的路子是可行的。
為了找到這種特殊的魚翅,周益平走訪了很多地方。
他南下打工的時候,分別去了廣州和福建的水產市場進行調查。
最終在福建的一個冷庫里,他見到了這種特殊的鯊魚。
周益平所說的這種小型鯊魚在浙江確實很少見,但是在福建地區卻很多。
全世界鯊魚的品種有380多種,“鯊魚村”的村民加工魚翅用到的鯨鯊屬于鯊魚種群中的大型鯊魚。
而周益平發現的這種體積很小的迷你版鯊魚叫小白鯊魚。
這種小白鯊魚體型很小,只有四五斤重,但是外部特征與大型鯊魚完全一樣,同樣也有四根魚鰭。
福建當地的漁民都用這種小鯊魚做魚干或者魚丸。
周益平見到這種小白鯊魚后非常激動。
這種鯊魚在福建產量大,而且價格非常便宜。
同樣是鯊魚,大鯊魚的魚鰭能做魚翅,小鯊魚肯定也可以做。
于是周益平立即采購了一噸多小白鯊魚,回到鯊魚村開始做實驗。
周益平將小白鯊魚的魚鰭剖開后發現,小白鯊魚的魚鰭中同樣含有豐富的軟骨組織,這些軟骨就是魚翅。
接下來的2個月,周益平通過反復實驗,終于掌握了小白鯊魚的魚翅加工方法。
為了獨樹一幟,他還給這種小魚翅起了一個特殊的名字叫“菊花翅”。
然而,當周益平用這些小魚翅做菜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大問題。
因為魚翅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在烹飪的時候,魚翅受熱體積就會收縮。
這種小魚翅的體積本來就已經很小了,烹飪后體積就會變得更小,甚至有些都化成糊了。
為此,周益平的父親也責怪兒子:
“看你買的這是什么魚翅,這么小怎么吃?”
看到加熱后的小魚翅,周益平也犯了難。
之前購買原料和請工人,已經花光了周益平所有的積蓄。
此時的周益平已經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但是眼前的這些小魚翅該賣給誰,怎么賣呢?
周益平腦子轉得快,他馬上就想到了辦法。
他們所在的鯊魚村距離溫州很近,開車的話只有40分鐘的車程。
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就有很多溫州人來這里吃海鮮、品魚翅。
周益平打算把自己的小魚翅介紹給周圍的酒店和餐館。
當時很多酒店里采購的魚翅都是常見的大鯊魚翅,一斤要2000元左右。
周益平找到這些酒店,給出了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價格:
“我的小魚翅,只要400元一斤”
周益平給酒店的經理算了一筆賬:
做一個小魚翅菜肴只需要用1兩小魚翅,成本只有70元左右,這樣的魚翅美味,就連普通老百姓也吃得起。
價格雖然誘人,但是這些小魚翅真的能做出美味的菜肴嗎?
答案是肯定的。
當周益平的小魚翅進入酒店之后,廚師們終于找到了烹飪這種小魚翅的方法。
傳統的大魚翅需要先蒸后燉,要燉十幾個小時,烹飪起來非常麻煩。
周益平的小魚翅因為體積小,可以不用燉,蒸完之后直接用高湯調味,做成魚翅羹就可以。
從味道和營養價值上來說,大魚翅和小魚翅沒有任何差別。
就這樣,周益平的小魚翅得到了酒店廚師們的認可。
那么,這樣的小魚翅羹,客人們吃了后會喜歡嗎?
兩周之后,周益平收到了酒店的反饋:
“客人很認可,我們要再訂50斤”
之后,周益平趁熱打鐵,在當地進行了小魚翅的推廣。
沒過多久,這種小魚翅就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
周益平的“菊花翅”也成了鯊魚村小魚翅的金子招牌。
后來,周益平擴大了加工規模,每天加工小魚翅500多斤,但是依舊是供不應求。
如今,他的小魚翅已經進入了溫州和杭州的餐飲市場,一年的收入達到了3000多萬。
正所謂“窮則思變”。
當“鯊魚村”所有的村民為找不到原料而苦惱的時候,周益平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另謀出路。
他通過另辟蹊徑,找到新的致富道路。
剛開始選擇小魚翅的時候,面對別人的嘲笑,和父親的責備,他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堅持自己的選擇,才取得了后來的成功。
這正是成功商人所具備的基本品質: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并且不畏懼別人的冷嘲熱諷。
2022年,各個行業都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危機之下也同樣存在機遇。
“窮則思變”,但愿每個人都能在這場危機之中,找尋到新的出路。
]]>你好,我是“一碗”,一個愛講故事的人
關注我@一碗好故事
在這里,每天停留一杯茶的時間
為你講述真人、真事、奇人、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