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楊玉國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鵬):自2020年9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繼續推進鄉村振興。
蒼蠅亂飛、道路泥濘、旱廁難入,是很多人對一些農村地區的刻板印象。最近,總臺記者走訪了南疆的不少農村地區,發現那里的情況并不是這樣。
巴仁鄉養殖場
沒有成群的蒼蠅,也看不到牛糞,寬敞整潔的牛圈里,100多頭肥碩的西門塔爾育肥牛正吃著飼料。再有一個多月,其中一些牛就將出欄,市場上換來的票子,將成為當地村民的致富錢。
這里是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阿克陶縣巴仁鄉巴仁村的養殖合作社。巴仁村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戈壁灘,為了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2019年,巴仁村利用地方援疆資金和自籌資金,總投資300多萬元建造了這座能容納500多頭牛的養殖場。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經營既改變了過去散養模式下牛出欄速度慢的情況,還帶動了就業。
巴仁鄉信仁旗幟廠
村民吾斯曼江·達吾提是養殖場的11名員工之一,原先種地一年的收入只有2萬多元,這份新工作讓他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吾斯曼江:“來這里上班一年半了,一個月工資3000塊。這里條件這么好,感謝黨的政策!”
巴仁村有159戶脫貧不久的困難戶,為了鞏固脫貧成果,去年當地利用國家扶貧項目采購了159頭西門塔爾牛,通過養殖場代養。駐巴仁村訪惠聚工作隊隊員艾克白爾·托克巴衣介紹說:“國家層面是直接撥錢,我們在這邊是進行立項采購,采購完(把牛)分給農戶。但是想想,(給)159戶發完(牛)后,有些就被賣掉了,有些就被宰掉了,根本見不到這個收益。集中養之后,每年定期向他們分紅,他的牛一直都在這里,每年收錢就行了。”
荒地村的水果宴
巴仁村信仁旗幟廠是克州唯一一個能生產國旗的旗幟廠。大學畢業的當地村民艾科日木·艾尼瓦爾有創業打算,但苦于資金不足,村里就投資70萬元采購專業設備,由艾科日木負責經營。
艾科日木:“我們這邊一過節就在門上掛國旗,像國慶節這樣的節日都掛國旗,所以我想生產國旗就比較好賺錢。大部分是賣給阿克陶縣和我們巴仁鄉,一年生產國旗大約10萬面左右。”
信仁旗幟廠去年10月投入運營,預計年利潤額為15萬元。目前該廠共有員工14名,其中10人來自困難戶。縫紉工布威海麗且姆·玉蘇普說,這份工作讓她也能為家里增加收入。“以前我在家里種地,是家庭婦女,那時候沒有收入,只有我老公賺錢。現在我也賺錢,賺錢有面子嘛!(笑)這是我們國家的國旗,做我們的國旗我很驕傲。”
9月下旬正是南疆核桃成熟的季節,喀什地區澤普縣賽力鄉荒地村的核桃加工廠里,晾曬的核桃堆成了山,轟鳴的脫殼機、清洗機、分揀機轉個不停。
荒地村的核桃粗加工現場
核桃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全村有6000多畝核桃,每畝平均年產200公斤,今年預計收獲1萬多噸。為了提高核桃產業的附加值,賽力鄉今年引進內地企業,變粗加工為深加工,從賣干核桃到賣核桃干果、核桃油、核桃奶等深加工制品,極大地提高了核桃的單畝收購價。賽力鄉鄉長買買提江·吐拉甫:“沒有深加工之前,去年干核桃農民(每公斤)賣6塊錢到9塊錢,今年最低也是(每公斤)10塊錢以上,對農民來說賣價提高了。第二個是生產帶動了我們這里的就業,(帶動了)500人左右。”
荒地村曾經是名副其實的一片荒地,這里人口眾多、可耕地面積少。如今荒地上種滿了核桃,村民們在自家院子里搞起了養殖,還能到村里的加工廠上班。
吐遜古麗·扎依提幾年前搬進了村里統一修建的安居房,8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水、電、廁所、廚房一應俱全,規劃有序的院子里分為種植區、養殖區、倉儲區。她的女兒在烏魯木齊上班,去年自己和老伴的核桃地收入2萬多元,母牛生下的兩頭牛犢賣了3萬元。
荒地村的核桃粗加工現場
吐遜古麗·扎依提“以前雖然有耕地,但是種植技術不行,以前收入還是少。這幾年縣鄉對我們的技術指導比較到位,而且核桃的價格賣得比較好,所以現在的收入比以前好得多了。”
站在荒地村寬闊平坦的柏油路上,兩旁是整齊劃一的安居房,繁忙運作的食品加工廠、木材加工廠、污水處理廠,以及一望無際的果園,眼前的景象讓人很難把它與“荒地”聯系在一起。小小的核桃、扶貧牛、國旗生產廠……正是這些細小入微的新生事物讓一個個“荒地村”變了模樣,讓廣大的南疆農村插上了致富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