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族里的長子,我那沒上過學的爺爺,不知是對未來美好的向往,還是彌補他未上過學的遺憾,也可能是我的父輩們都是些小學、初中學歷,抱著下一代走出個大學生的愿望,在他們周遭都是文盲(絕大部分)的人群里,對于大學唯一的認知是:
清華北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
所以,伴隨我終身的名字,就這樣給定下來了。
*青華
對,這就是我的名字,我本以為這是我爺爺大膽的獨創,上小學后,再到高中,原來是扎根中國一群人心里的“名校情結”,有好多跟我一樣叫“清華”的家伙。
剛上小學,我還是個油鹽不進的圓茄子,承載未來上大學是不可能的,也就沒有這個目標的壓力。最煩的事情,高我一個年級的女孩,她也叫“*青華“,而且我上下學都要路過她家門口,自然而然在上學、放學、課間操很容易被拿來嘲笑,從那時起,特別討厭這個名字。
后來轉學到了江西,本以為可以逃離這個名字的困擾,不曾想到了高中,又碰到個叫“清華”的同學,而且還是同班,這個困惑又來了。
本來就好強好勝又內向敏感,再加上自己學習能力肯定是上不了清華,高中有段時間把名字改成了諧音字“卿驊”,不想被“清華”二字帶上個無形的枷鎖。
再到后來上大學,總是很敏感別人叫我名字時的神態,特別經不起別人對我名字的玩笑(無意),總覺得這個名字太土,沒有底蘊。
這就是我個人對于名字的心路歷程。作為社會人,名字是一個最重要的標簽和標識,跟一個公司品牌名是一模一樣的。
如果學生時代,我是困惑于名字。
那么步入社會,我是受益于名字。
現在的我,從不擔心別人記不住自己,他/她一定會有個印象“哦,那個叫清華什么來的”,輕而易舉地在Ta的腦海里扎下一根釘,快速地建立起鏈接的通道,大大降低了認識和傳播的成本,我當然賺大了。
記得畢業那年在北京某外企終面,大概是七八個人進入最終的競爭,最開始是群面刷人,橫排一坐面向四位主面官,自左向右挨個自我介紹,我是第四順位。
“我叫某某,畢業于清華某某專業……”
“我叫某某,畢業于北大某某專業……”
我前面的都是清北畢業,整個屋里都是清北的味道。
輪到我了,清了清嗓子:“我跟前面三位同學不一樣,既不來自北大,也不是清華,但我的名字叫青-華,我叫*青華……”,我故意在”清華“二字拖了拖音,簡單一瞟,評委開始來興趣了,我就開始了自己的表演。毫無意外,第一印象我占了先機,吊起了面試評委的興趣,最后也很幸運拿到了OFFER(最后沒去)。
這是名字帶給我的優勢(前提是你內心要認同),我有那么一個時刻算是頓悟了:我上學的時候真是笨蛋,干嘛不好好利用名字的優勢呢?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扎根于心的自卑,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
我們創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每個創始人都希望給自己的品牌取個”高大上“的名字,有”文化內涵“的名字,所以四個字的品牌名字比較多。
看起來很有文化、很有內涵,但就是不知道它是啥?
但你一問創始人,他會給你滔滔不絕把名字的來龍去脈說上半天,期待你給他一個回應”哇,王總您好有眼光!“
你能記住嗎?
100%記不住,或者說他滔滔不絕時,你心里在想”這都什么破玩意“,但你還得裝作很認真傾聽的樣子。
這是創業者的自嗨癥!
自嗨癥!
自嗨癥!
自嗨癥!
自嗨會害死人,至少對你創業品牌百害無一利。
這么多年下來,我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品牌,經驗談不上有多少,但里面吃過的虧和教訓倒不少,就是上述存在的自嗨癥。
追求”高大上“這是我們大部分人(請允許不加思索地歸類)文化里的不自信,總覺得文化的、西方的、洋人的就是身份的價簽,不難理解國內好多的品牌名都是不倫不類的西化名字,比如某英語教育公司名稱叫”英格瑞斯“(English音譯)。
試想一下,你創業的目的是什么?
高大上?還是賺錢?
如果賺錢,你是不是希望更多人知道你的品牌?
怎么讓更多的人知道你的品牌?
那就是降低你品牌口頭傳播的成本,是口頭傳播、是口頭傳播、是口頭傳播。
轉化一下情境,你上大街給賣煎餅的大姐一說出你品牌名字,她能準確無誤地傳遞給另外一個人,而且她知道你的品牌是干嘛的。
這就是品牌口頭傳播的低成本。
那它要具備什么條件呢,就是要讓你的品牌名字有文化母體的根植,是中國人無理解偏差的文化,不論天南海北,不論男女老少,”清華“代表的是”清華大學“,”老板“代表的是”生意人、商人“。
如果你的品牌名字還要向別人去解釋,你趕快去改掉。
沒有高大上的名字,也沒有土掉渣的名字,只有根植文化母體的好名字。
各位創業老板們,尤其是教育的老板們,好好花點心思把你的品牌名字起好了,這是創業的第一課,也是品牌的第一課。
如何一年打造一個垂直領域的NO.1品牌,我會用自身的親身經歷分享給你,下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