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老湿视频福利,国产呦系列呦交,国产肉体XXXX裸体XXXX http://www.cananla.cn 重慶玄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Thu, 20 Oct 2022 13:48:33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7.1 https://mendian6-1311991750.cos.ap-shanghai.myqcloud.com/2022/07/2022071900553187.png 與網戀對象 – 門店牛 http://www.cananla.cn 32 32 網戀翻車指南,網戀翻車指南by醬子貝未刪減百度云? http://www.cananla.cn/9721.html Thu, 20 Oct 2022 13:48:18 +0000 http://www.cananla.cn/?p=9721

“我第一次與網戀對象見面,心情太忐忑了。由于過度美顏的關系,現實幾乎認不出她,這也是我們最后一次見面。”說起網戀,90后受訪者阿輝有感而發。這種以網絡為媒介的戀愛模式,就如開盲盒,有時是驚喜,有時卻是驚嚇……你相信網戀嗎?有沒有網戀經歷?你與TA奔現了嗎?是否修成正果?南都民調中心于2022年8月25日至9月2日發起網絡問卷調查,共采集1027份有效問卷(其中529份為有網戀經歷者),并于近日發布《公眾網戀態度與行為調查報告(2022)》。

報告顯示:不到三成受訪者表示相信網戀,近半數受訪者表示對網戀半信半疑;現實生活中社交圈窄是受訪者接受網戀的首要原因,八成受訪者表示網戀是為了找戀愛對象或結婚對象;五成受訪者表示有過網戀經歷,過半受訪者與網戀對象認識三個月內奔現,近六成受訪者表示奔現后正式確定關系;但僅有不到一成受訪者表示與網戀對象已結婚;超四成半受訪者反映異地戀難以維系是網戀的最大阻力。

網戀態度:

近半受訪者對網戀半信半疑,受訪男性更相信網戀

互聯網時代,網戀現象日趨普遍。大家相信網戀嗎?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僅28.63%的受訪者表示相信網戀,48.50%半信半疑,18.98%表示不相信,3.89%表示不確定。從不同性別來看,男性受訪者選擇相信網戀的比例更高,占33.89%;而女性受訪者更多地表示不相信,占22.05%。

具體而言,55.05%的受訪者認為“網絡時代,網戀很正常很普遍”,占比最高;30.85%表示“身邊有人網戀成功”;還有29.41%表示“相信網上有真心找結婚對象的人”。不過,也有受訪者認為“網戀騙局多,謹慎交友”“網戀難以維系,浪費時間”,兩者分別占27.64%、23.53%。

大家接受網戀嗎?調查結果顯示,51.28%的受訪者表示接受網戀,其中“完全接受”和“比較接受”的比例分別占18.76%、32.52%;30.85%表示“隨緣,無所謂”;僅17.87%表示不接受網戀。相較而言,男性受訪者對網戀的接受度更高,占58.83%;女性受訪者對網戀持隨緣的態度較多,占35.81%,還有20.53%表示不接受。

95后受訪者Jessica在加拿大多倫多度過了高中和大學時光,對網戀持比較開放的態度。“我覺得網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圈子有限,而網戀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容易找到與自己聊得來的人。”除此之外,她認為網絡的聊天氛圍比較輕松,更容易釋放自己的感情。

網戀動機

現實生活中社交圈窄是接受網戀主因,八成受訪者想找戀愛或結婚對象

調查中,有不少接受網戀的受訪者與Jessica持相同觀點,61.35%表示自己“現實生活中社交圈窄”,占比最高;其次,分別有34.73%、31.0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合適對象”“年齡偏大,怕成為剩男/剩女”;還有26.35%認為“線上交流更輕松自在”。

從不同性別來看,女性受訪者選擇“現實生活中社交圈窄”的比例更高,占64.01%;而男性受訪者更多地表示“年齡偏大,怕成為剩男/剩女”,占36.83%。

追問網戀的目的,42.57%的受訪者表示“找戀愛對象”,占比最高;38.65%表示“找結婚對象”,位居第二;僅17.97%表示“找網聊對象”。可見,大部分受訪者都希望在網絡中找到另一半,收獲真正的愛情。

從不同年齡段來看,90后、80后受訪者更希望在網戀中找到對的人,選擇“找結婚對象”的比例分別為43.20%、46.30%;而00后受訪者對網戀持更淡定的態度,選擇“找戀愛對象”“找網聊對象”的比例分別為43.48%、24.46%。

網戀條件:

三觀契合人品素質最重要,北上廣深受訪者更希望同城網戀

那么大家選擇網戀對象時看重哪些條件呢?調查顯示,三觀契合、人品素質、態度真誠、聊天投緣、興趣愛好位居前五,比例依次為42.57%、37.97%、31.62%、31.49%、30.54%。而身高相貌、健康狀況、經濟條件、地域距離等方面的占比相對較低,依次為24.19%、22.30%、20.14%、17.43%。

有意思的是,去年南都民調中心發布的《年輕人婚戀觀調查報告》顯示,受訪者在現實生活中找婚戀對象時,看重身高相貌、健康狀況、經濟條件方面分別排在第二、四、六位,比例依次為53.88%、46.31%、42.38%。與之相比,在網戀當中長相、收入、距離并不是首要考慮條件,受訪者更看重人品三觀、聊天投緣等方面。

進一步交互分析發現,女性受訪者更看重三觀契合、人品素質,分別占47.53%、43.68%;而男性受訪者在選擇網戀對象時會提前考慮現實問題,認為身高相貌、地域距離更重要的比例分別占26.34%、20%。

問及能接受的網戀距離,49.60%的受訪者表示接受非同城網戀,其中“跨市異地”和“跨省異地”分別占27.03%、20.41%;表示接受同城網戀的受訪者占36.89%;還有13.51%的受訪者表示“隨緣,無所謂”。

值得一提的是,居住在不同城市的受訪者對網戀距離的接受度有所不同。北上廣深受訪者對同城網戀的接受度更高,占43.26%;其他省會/直轄市、普通地級市的受訪者對跨市異地、跨省異地網戀的接受度更高,比例均在32%以上。這意味著,受訪者選擇網戀對象時呈現著性別和地區差異。

網戀經歷

半數受訪者表示有過網戀經歷,跨省跨市占八成以上

從上述調查結果來看,大家對網戀持不同的信任度、接受度以及期待。實際上有多少人嘗試過網戀呢?調查中,51.50%的受訪者表示有過網戀經歷;47.95%表示沒有網戀經歷,其中“沒有,但想嘗試”和“沒有,從未想過網戀”分別占24.64%、23.31%。

從不同性別來看,有過網戀經歷的男性受訪者占比更高,達53.02%,還有28.27%表示想嘗試;而女性受訪者表示從未想過網戀的比例更高,占27.95%。

大家通過哪些渠道認識網戀對象?調查數據顯示,社交平臺(微信、QQ、微博、小紅書等)是網戀“萌芽”的主要場景,比例高達70.69%;其后是網絡游戲、婚戀交友平臺(珍愛網百合網SoulTinder等),兩者各占41.16%。

從實際的網戀距離來看,跨市異地網戀的受訪者占比最高,為43.53%;而跨省異地、同城網戀的受訪者比例分別占38.79%、38.36%,兩者相差不大。

來自杭州的受訪者汪先生有過一次跨省異地的網戀經歷,聊天投緣讓雙方迅速墜入愛河。“我們在Soul認識的,聊了一周后就互相表明心意,確認了戀愛關系。”但網戀自帶的美好“濾鏡”,讓雙方感情迅速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現實因素。“距離是最大的問題,她不相信我會過去成都找她。最終我們沒有見面,談了三個月就分手了。”他說道。

奔現行為

認識三個月內奔現最常見,近六成受訪者見面后正式確定關系

網戀后是否打算見面?62.03%的受訪者表示“希望彼此先了解,等時機成熟再見面”,占比最高;23.78%表示“希望盡快見面,以便確定是否繼續”;還有11.08%表示“沒打算見面,只想在網上談情”。相對來說,男性受訪者更希望與網戀對象盡快見面,比例占27.07%。

具體到奔現時間,三個月是受訪者與網戀對象奔現的時間分水嶺,選擇比例為32.38%;其次是一個月、半年,選擇比例分別占18.81%、18.33%,兩者占比相近。

一旦遇到對的人,網戀奔現便是一瞬間的決定。00后受訪者吳女士與網戀對象馮先生在微信聊了一周后就奔現了。“我們都在廣州,而且線上聊得特別投緣,相處很開心和舒服。第一次見面只是稍微緊張了一下,然后就像老朋友一樣自然地聊起來。目前我們在一起快兩年了。”她笑笑說。

在本次調查中,受訪者與網戀對象第一次見面時的心情大多數是開心、緊張、期待,比例依次為59.09%、55.68%、46.59%。談及初次與網戀對象見面的場景,吃飯聊天、看電影/演出位居第一、二位,分別占52.56%、47.73%。

與網戀對象第一次見面后,有58.24%的受訪者表示“彼此滿意,正式確定關系”;33.24%表示網戀關系“一般,只在線上聊天”;只有7.67%表示“見光死”。

受訪者阿輝表示深有體會。“有時候網上聊天總是會不自覺地將對方想象得很美好,但這樣往往容易產生美麗的誤會。”回想起來,他與網戀對象第一次見面就“見光死”,對方長相、談吐與網絡接觸時相差甚遠,“最好盡早奔現,以便確認關系”。阿輝的經歷,印證了男性受訪者更希望與網戀對象盡快奔現的觀點,也回應了該群體在選擇網戀對象時更看重身高相貌、地域距離等現實因素。

網戀

超七成受訪者表示與網戀對象奔現過,但已拉埋天窗的占比不到一成

網戀真的可以開花結果嗎?抑或是空歡喜一場?調查顯示,有75.05%的受訪者表示與網戀對象奔現過,但其中已結婚的僅占7.68%,打算結婚的占16.20%。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現實生活中成功發展的網戀只是少數,另有28.78%的受訪者表示與網戀對象成為了朋友;還有22.39%表示已分手。

交互分析發現,空間距離是影響網戀發展的重要因素。同城網戀的受訪者更容易與對方修成正果,其中“已奔現,并已結婚”和“已奔現,并打算結婚”的比例分別占12.50%、17.93%。而跨市異地、跨省異地網戀的受訪者,選擇“奔現過,但已經分手”的比例分別占24.76%、25.27%。

00后受訪者“海邊的L”(網名)曾談過一年多的網戀,但異地是導致分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在西安,他在重慶。再加上疫情影響,我們差不多半年才能見一次。”除了缺少現實接觸,學歷差異、家庭背景也逐漸讓雙方產生無形的“距離”。“我上的是重點大學,他讀高職,爸媽不同意我們在一起。”她表示兩人都是學生,沒有足夠的金錢和能力去克服現實阻礙,“分開是正常的結局”。

影響因素:

三觀契合性情相投是延續網戀主因,受訪男性更看重顏值

哪些因素能促進網戀順利發展?調查發現,三觀契合、性格合得來最重要,分別占58.04%、52.68%;其次是身高樣貌符合雙方期待,占47.32%。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受訪者認為“性格合得來”“真誠相待”更重要,分別占57.41%、38.89%;而男性受訪者認為“身高樣貌符合雙方期待”“遇到問題共同解決,拒絕冷暴力”更有利于網戀發展,分別占48.48%、21.21%。

此外,以網絡為媒介的戀愛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賴文字、語音、視頻等方式來保持聯系。因此,線上聊天及時回應在網戀中也顯得相當重要,占20.54%。

吳女士分享說,戀愛初期主要通過微信聯系,線上聊天經常出現矛盾。“雖然我們同城,但不是每天見面。有時他隔了很長時間才回我消息,我就容易胡思亂想,生悶氣,然后他也解釋不清楚。”她覺得有些話在網上聊天很難表達清楚,不知道對方的表情或語氣,容易產生誤會,“如果能見面,大家可能擁抱一下就沒事了。”后來她與馮先生共同討論解決辦法,盡量選擇視頻通話。

異地是戀情發展最大阻力,超四成受訪者遇到過網戀“殺豬盤”

為什么有些網戀談著談著就“翻車”了?調查發現,異地戀難以維系是受訪者反映的最大阻力,占46.32%。其次,三觀不合、性格不合、遇到問題雙方容易冷戰也是重要影響因素,比例依次為36.49%、35.44%、33.68%。

值得留意的是,分別有8.07%、4.21%的受訪者反映網戀對象“從不見面只在線上聊天”“對方騙財騙色騙感情”,更有40.29%的受訪者表示在網戀中遇到過“殺豬盤”,對其中50.80%的受訪者造成了財產損失,占比最高。

Jessica曾經歷過一個半月的網戀,對方是一位聲音主播。“我當時很喜歡他的聲音,微信聊了一段時間后,我們就見面在一起了。但過了不久,他對我的態度完全變了,甚至連以前我喜歡的聲音都是他裝出來的。”回想起來,她為對方刷了一萬多元的禮物。“我剛畢業,這筆錢都是省吃儉用存下來的,覺得自己好傻。”她感嘆道。

縱觀本次調查結果發現,受訪者對網戀的信任度、接受度都不算太高,相信網戀的占比不到三成,接受網戀的僅占半數。相較而言,男性受訪者對網戀持更開放的態度,接受網戀的占了近六成。

網戀以其易得性、便利性,打破了現實社交的時空局限,八成受訪者希望通過網戀找到戀愛對象或結婚對象。尤其是處于適婚、生育年齡的80后、90后受訪者,該群體希望在網戀中找到結婚對象的比例各占四成以上。此外,男性受訪者更擔心年紀大找不到對象而成為“剩男”。這可能是他們愿意相信網戀、接受網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充滿幻想的網戀回到現實不一定都能開花結果。有過網戀經歷的受訪者中,僅兩成表示與網戀對象已結婚或有打算結婚。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受訪者更看重網戀對象的三觀、人品、聊天態度等方面,而忽略考慮空間距離、身高相貌等現實因素。但這些因素卻影響著網戀關系的穩定性,有四成半受訪者反映“異地戀難以維系”是最大阻力。

網戀是“痛并快樂著”。快樂來源于初相識時的新鮮感、好奇感,而痛是面對現實問題時產生的落差感、無力感。阿輝與網戀對象“見光死”;“海邊的L”、汪先生都因為異地戀而分手;Jessica深陷網戀而為愛付費上萬元……他們開啟了不一樣的網戀盲盒,但這些例子都在提醒著大家,無論網戀有多浪漫美好,都應保持理智,盡早回歸現實,確認網絡中的TA是否現實中對的人。

調查概述:

南都民調中心于2022年8月25日至9月2日開展本項調查,一方面通過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推廣問卷,另一方面進行電話或線上采訪。本次調查共回收1027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受訪者占51.05%,女性受訪者占48.95%。從年齡段來看,80后占13.21%,90后占56.49%,00后占27.30%。從受教育程度來看,碩士或以上學歷者占8.55%,本科學歷者占56.16%,大專學歷者占25.97%,高中/中專學歷者占8.10%。從居住地來看,北上廣深占28.52%,其他省會/直轄市占27.64%,普通地級市占28.19%,縣級市/縣城占10.54%,小城鎮及農村占5.10%。

社會調查與公共輿情研究課題

社會群體與公眾心理研究

項目出品:南都民調中心

項目監制:謝斌 張純

項目執行:南都研究員 麥潔瑩

實習生 林函霓 何欣華 王清娜 曾醒 韋力尹 章馨月

支持平臺:南方都市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