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都玩兒得了芯片,不是所有人都要星辰大海,本文列舉幾個老百姓能投資的新產業。(全文2400字)
1、中年認知教育
這是個知識迅速更新迭代的時代,選擇大于努力,認知決定選擇,決策失誤的最重要原因是認知系統陳舊,與社會變化不同步。
中年人做為社會中堅力量,建立一個與時俱進的認知、決策系統尤其重要,但其獲得信息的方式堪憂:經驗陳舊、身邊人局限、網絡信息的碎片化和淺薄化。
中年認知教育包含三大塊:一是百科通識教育,目的是建立一個時空四維坐標參照系。二是深度了解自己,知道我是誰、想要什么、能要什么、如何實現。三是建立一套適應變化、即時更新的習慣和機制,當然這尤其難。
這樣一所中年大學,能有多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僅僅是流量也不得了吧,盡管只是它一個微不足道的副產品。
2、靈活就業
單一的傳統固化就業機制,已經暴露出與快速流變的時代不適應性,勞動力和工作時間等傳統概念正在被重新定義,自由人、個體戶、平臺加合伙人模式正在悄然崛起,第二職業、業余收入、是多數人的普遍需求……
靈活就業本臺的本質是將碎片化、即時化的個體資源整合,形成合力,完成一個動態的產業鏈條。比如某嘀網約車。
傳統公司工廠體制有效率,沒彈性。產能過剩時代,不生產時的維持成本,決定企業生死存亡。如何做到招之即來,又揮之即去?這是靈活就業平臺核心競爭力。
兩個經驗值得借鑒。
一是區區一隅的秦帝國如何養得起百萬虎狼之師?其耕戰一體,農民與士兵頻道轉換的機制。
二是農村熟人社會,如浙江山溝溝里的小商品隱形工廠,表面是個村子,家家戶戶卻都是車間班組,來活時分工合作,沒活時喝酒打牌。
靈活就業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互聯網與靈活就業合體是個新鮮事物。
總之,現在急缺這種促進靈活就業的服務商。至于怎么做這個平臺,我還沒形成系統邏輯,希望你看到能指教一二。
3、大城市周邊生態宜居的自然環境
大城市形成和存在的理由有三點:為適應工商業效率邏輯而積累演變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集中地嘛!
自動化技術、人工智能讓勞動力這個資源權重逐步降低,資本不再像馬克思時代那么重視人。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發酵,信息流已經移到線上,商場凋零,電商崛起只是開始,還遠不是終點。
跨城市區域分工協作生產銷售會成為總趨勢,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正在演繹到高潮,最終的結果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有資源突地理限制,被徹底格式化。
另一方面,人口越密集的城市生活成本就越高,自然資源就越稀缺,城市病就越嚴重,貪婪占有屬性讓人流向城市,富裕起來之后 ,動物屬性讓人意識到離不開自然。
綜上,我判斷,城市化將繼續,但大城市已是強弩之末,小城大鄉、城鄉一體代表未來。在人與自然關系最緊張的超大城市城郊,生態宜居的自然資源必將成為稀缺奢侈品,極具投資價值。
青海湖比西湖太湖漂亮干凈一百倍,為啥后者比青海湖值錢一萬倍?此無他,沒人!人多的地方才有財富的江湖。那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還想要什么?想活得長,想多吃多占更多的長壽資源。
城郊旅居地產應該會成為一個新消費,一個內循環新產業,晴時進城賺錢,閑時上山閑,被定義為當今之晴耕雨讀。
注:我研究旅居第二住宅已經6年,積累各國優秀案例500多例,有興趣的可搜索歷史文章。
4、精神產品研發
實物產品從稀缺時代迅速跨越到過剩時代,人類數十萬年的基本生存矛盾,在這最近幾十年內解決了。
之所以有大量窮人是因為個體綜合競爭力差異和積累,以及強權、分配制度等等。即使如此窮人的溫飽層面也是基本有保障的。
飽暖思淫欲, 淫欲不只是上床,而是泛指精神享受,一部好看電影動輒數億票房,這是物質財富稀缺時代不可想象的。
頭條、抖音等新媒體,能在短短三年從零沖上云霄,也說明精神產品井噴式需求。但這是平臺工具而不是產品內容,普通人更應從事具體內容的研發和創作。
定義的精神產品研發,絕不僅限于 文化藝術品創作,也不僅限于文藝青年專用。比如古代文化人種地,叫晴耕雨讀,叫梅田齊耕,叫耕讀傳家,他們在乎的不是糧食產量,而是精神療愈。
精神產品不一定是無形的,甚至應該是依托于實物,否則交易變現就有難度,比如養狗就是一個典型的精神產品,其最終目的還是為養人。
5、互助養老產業
官媒統計中國老齡人口現在已經有2.64億,1963-1978年是人口出生率最高的15年,這批人正在變老的路上,重點還是這批人婚育年齡時正趕上計劃生育政策。誰來給正在老去的60后、70后養老?如此龐大的老齡人口啊!
互助型養老幾乎是唯一選擇,活到老、干到老也幾乎是大概率事件。現在開始研究新型養老模式和相關產品應該正是時候,投資這一領域應該是算主流產業吧。
僅以我伺候父母的體驗感覺,老人最大需求有三個:一是起碼的安全,身邊不能離開人,并不是無微不至當殘疾人的照顧。二是價值存在感,得有點事做,沒用等死可能是這世上最重的刑罰。三是,精神解脫,有勇氣直面死亡。費爾巴哈說宗教都是從墳墓里爬出來的,沒有死亡就沒有宗教。
老人要不要認知教育?要不要去干點力所能及的靈活就業?不為賺錢,只為能忘記老之將至。要不要從事相關精神產品的研發?要不要去有山有水的城郊去頤養天年?
并不是說前面4個產業是在為最后一個做鋪墊,而是我想說,這幾個產業本身就是相互關聯,互為表里,互為因果。
這5類新產業其實都是表象層面,其背后的都有深層邏輯,這就是時代技術進步,加人口結構,加地理物候,加社會人文,多因素疊加作用產生的化學反應。
孔子解釋“王”這個字,說溝通天、地、人這三者關系達成和諧者謂之王,雖后被證偽,但孔老師講的有道理,天就是時間概念,地就是空間概念,人就是以人為本。能將諸多客觀條件整合利用服務于人,并且達到永續循環,生生不息,就是我理解的王道。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我不是什么專家學者,綜上,純屬我自己的判斷,正如第一個講的中年認知,我本人就是個需要更新認知的油膩中年,所以,此篇的真正目的是與你討論認知問題,好讓我們能優雅一點地老去。
我是張弛,真心希望你能留下你的真知灼見,謝謝你能看完。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ananla.cn/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