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90%的煩惱,都能用錢來解決,剩下的10%需要更多的錢。”
這句話是老劉告訴我的。我剛認識老劉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小餐館的廚師,時隔三年,他已經搖身一變,成了一家催收公司的劉主管。
憑口才吃飯,老劉是這樣評價催收行業。說簡單點就是,通知客戶歸還逾期的欠款,信貸機構返還2%作為傭金。
不過,愿意洽談的人寥寥無幾,更多人直接電話關機或者失聯。
這時候,老劉就要使出看家本領:威脅。
欠款人都知道逾期失信的后果,但是比起這種后果,他們更害怕事情傳播帶來的顏面掃地。
而催收人恰恰會利用這一點:先通知客戶的一名親屬,迫使當事人出面洽談,如果不管用,就繼續通知另一名親屬,直到他的所有親屬都知道這件事。
老劉說,很多欠款人,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缺乏經濟能力,又害怕父母知道。這種最容易要回來,只要通知到家里,父母都會幫孩子把錢還了。
對付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方法。年輕人忌憚父母,最怕催收電話打到家里;中年人圖工作穩定,最怕打電話到公司;年紀大點的人通常上有老下有小,最怕影響到家庭。
如何獲取客戶的這些信息,老劉也有自己的方法。
市面上的催收公司,都有負責開發程序的部門,老劉的公司也不例外。他有一個軟件,只要輸入身份證號或者手機號,就能進行全網檢索。
在這種科技輔助下,他的催收工作更是如魚得水。但是,并不是所有欠款都能要回來。
老劉也接到過無法回收的單子,那是一個走投無路的欠款人,因為債務的拖累,年逾四十還沒談婚論嫁。他掏空了家底和父母的養老錢,也還不清幾十萬欠款,最后干脆破罐子破摔。
“一個人40多歲沒結婚,還背負著高額的債務,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老劉這樣問我。
我當然知道。40多歲的年紀,人生已經過半,再過十幾年又到退休的年紀。如果不出意外,這筆債務他要背負一輩子……
做催收行業,最忌諱的就是心軟。老劉經常對員工說:“你們有空可憐欠款人,怎么不替公司著想?即使你們創造不出任何業績,公司照樣要支付你們的薪水,難道公司就不可憐嗎?”
確實,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不管再大的困難,都不能成為欠錢不還的理由。老劉的這番話,其實是專門說給新員工聽,因為新員工最容易犯同情心,比如催收員小五。
也許是缺乏經驗,小五特別多愁善感,他覺得欠款人可憐:有人拿學費去還錢,也有父母賣了房子幫孩子還錢,因為欠款鬧得妻離子散、眾叛親離的故事,可以說數不勝數。
但是,令人潸然的故事聽多了,小五自然也麻木了,懶得去分辨真假。
小五說,他接過最難忘的一單,欠款人是一對年輕夫妻,女人懷胎九月,眼看就到了臨產期,在這種時候接到小五的電話。懷孕的人脾氣十分古怪,女人對小五破口大罵,結果動了胎氣。
后來男人還清了債務,小五多嘴問了一句孩子怎么樣,誰知男人輕描淡寫:“沒了,反正也養不起。”
小五一直追問我,他是不是做錯了?
我告訴他,他只是盡了本職,做了應該做的工作,至于后面的結果,并不是他的本意。
那天,小五喝多了酒,跟我講了他的經歷。他說,他以前是一名外賣員,因為疫情影響連飯都吃不飽,在窮困潦倒之時,認識了現在的女朋友。也是從那時起,小五意識到自己的貧窮,于是下定決心努力賺錢。
當我問起為何選擇催收行業,小五回答,因為這個行業的發展上限高。最厲害的催收員,一年賺了65萬,業內的平均工資,也高達萬元。
但是,高回報往往意味著高風險。
事實上,催收行業的工作內容,本身就是一種風險──私自獲取客戶的通訊錄,將當事人欠款事項告知第三方,更有甚者,以捏造、夸大的事實來恫嚇威脅,這些行為顯然超出了法律和工作允許的范圍。
一般情況下,只要不引起客戶投訴,甲方信貸公司都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一旦發生狀況,催收員就要自己承擔全部責任。
催收公司的主管老劉就遇到過這種情況。有一次,老劉接到一個失聯的單子,按照慣例,他聯系了客戶的父母,沒想到對方有錄音,反手就投訴了他。最后,老劉賠了客戶一千塊錢,才息事寧人。
就當是花錢買教訓吧,老劉這樣說。這點損失對老劉而言,簡直微不足道,但是對于小五來說,就有點吃不消了。
小五也遇到過一個狡猾的客戶,對方是個內行人,知道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但是小五不知道,毫無意外,小五被抓住了把柄。那一次,客戶提出無理的要求,讓小五替他還清欠款,小五也只能無奈照做。
幸好那個客戶的欠款不多,只有兩千多元,不過也讓小五心疼了好一陣。
小五紅著眼圈問我:“我只是讓他還錢,難道欠了錢不應該還嗎?”
面對抽噎的小五,我選擇了沉默。
后來,小五對我說,他覺得自己變了。若是以前的他,受了這般委屈,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辭職。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他感受到肩上的責任,也動了結婚的想法,所以要好好掙錢。
是啊,世人匆匆忙忙,不過是圖碎銀幾兩。大家都是為了賺錢,為了混口飯吃,欠錢的人是因為錢,催收的人也是因為錢,信貸公司放貸是為了錢,催收公司催款也是為了錢。
至于催收行業,民法典里沒有這個行業和概念,最多相當于被委托人的角色。所以毫無疑問,催收是游走在灰色地帶的產業。
人們對于催收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暴力催收”這個字眼上,暴力催收肯定有,但也只是少數。凡是想認真做生意的公司,都會想辦法維護好和甲方的關系,肯定不會使用暴力手段。
其實我覺得,催收更應該是一種拯救,給別人一個懸崖勒馬的機會。亡羊補牢,避免出現更大的信用損失。
就像一位前輩所說,很多人年輕的時候欠了幾萬幾十萬,到了三四十歲,賬戶里的錢就開始增加,有的甚至到幾百萬、幾千萬,這就是人生的大起大落。
欠了錢的人,也沒多少是真還不起,多是賬目大到足夠摧毀希望。結清了欠款賬單,一定還有機會賺更多的錢。
正所謂有借有還。欠錢不還,自然會有人來要。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ananla.cn/235.html